导读:6月17日,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,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。据尹蔚民介绍,未来5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,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,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,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、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,总量近1600万人,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。
印象中,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“就业”就没容易过,每到毕业季,都是人山人海的招聘场景。今年因为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到创新高的699万人,被舆论称为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。哪成想“没有最难,只有更难”,未来5年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。这次第,怎一个“亚历山大”了得!
大学生的就业为什么变得这么难?为什么“最难就业”还要持续5年?高校毕业生如何突出就业重围、实现人生价值?在感慨、感叹就业难之后,这些问题才是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。
大学生就业难的直观原因在于就业人数与就业资源的不平衡。一方面,从1999年起,大学持续扩招,据数据显示,从1999年到2008年,我国高校年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,增长456%,年均增长18.7%,高校毕业生数量在2002年是145万,2009年激增至610万的高“水位”,最终达到2013年的699万“峰值”;另一方面,我国经济增长放缓,企业用工需求下降,对就业的拉动力降低。毕业高峰遇到用人低谷,难免形成较大落差。
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因素。在就业市场上,“就业难”与“招工难”现象并存,毕业生拿着高文凭找不到对口的工作,企业出高薪招不到合适的人才。要打破这种供需错位的尴尬,既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,明确人才培养目标,优化人才培养结构,让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将来适应社会、实现自我的必要知识与能力;也启示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,根据产业发展变化,加快培养一些掌握熟练技能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。
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。某种意义上说,就业难,难在称心的岗位不好找,这从每年上百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、国企招聘火爆民企乏人问津、一线城市扎堆求职西部城市人才缺乏等现象中可见一斑。这既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需更新,也说明我们的选人用人配套措施尚不完善。未来要着力通过缩小行业间、城乡间的差距,缩小收入、待遇、保障上的差距,保障就业公平、公正,让人才在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间合理流动,把庞大的就业总量分散到广阔天地当中去。
东阳人才网: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,不能仅苦恼于“最难就业或将持续5年”的预判,要积极从市场的角度寻找解决就业难的良策。